百年經典卡其褲 從戰場走上伸展台
text/Yi-Chun photo/the web

卡其褲原出自軍裝衣著,卻已飛入百姓家,成為常見穿搭款。

前陣子,三位美國人在從阿姆斯特丹開往巴黎的高速列車上,幫助制伏一名持槍歹徒,而自法國總統François Hollande手中獲頒法國的最高勳章。參與在愛麗舍宮舉辦的頒獎儀式時,三位獲獎人不約而同換上Polo衫搭配卡其褲的造型,與總統及其他官員的正式西裝形成強烈對比。這當然引起不少保守人士的大驚小怪,指責他們著裝不當、不重視典禮等等。但更令我好奇的,卻是卡其褲這種單品,是如何從軍隊走向尋常百姓,最後登上了伸展台與重大典禮呢?
事實上,英文字彙中的Khaki與Chino,都是指我們所熟悉的卡其褲。不過,兩者卻有根本上的不同。Khaki的起源,可以回朔到19世紀中。被派駐到印度西部旁遮普邦(Punjab)的英國軍隊,有感當時羊毛製的英國傳統軍服,面臨水土不服的窘境;鮮紅色的上衣與純白褲子的組合,也讓英國士兵成為醒目的攻擊標的,因此決定將制服改成較為輕薄的棉布,並染上黃褐色澤作為偽裝,Khaki一詞自此出現。有人說Khaki源自印度語,意思為粉塵。另有一說是源自波斯語,指的是泥土。而原本被作為顏色形容詞的Khaki,也被衍伸成這種黃褐色澤棉質軍用長褲的代名詞,並漸漸被全球各國的軍隊所效仿。

至於Chino,則可以自1989年爆發的美西戰爭(Spanish-American War)談起。當時,美國軍人的制服都由中國人所製作,而中國裁縫則以新式的英國Khaki制服為範本,但在細節上則有所不同,少了Khaki在褲子前方的打褶處理以及口袋設計,棉布也選擇更為薄透的一種,以適應炎熱的氣候。至於Chinos一詞,其實指的就是西班牙語的「Chinese」。

二次大戰之後,Khaki與Chino逐漸在美國成為日常穿著。雖然遠離了戰場,但軍人們還是穿著這種耐磨且舒適的褲子作為日常裝扮,且逐漸被一般市民所接受。而其中一群重返校園的軍人們,因為無時無刻穿著這種黃褐色的休閒褲,還因此興起了Preppy、Ivy league等美式學院風潮,讓卡其褲,成為了學院精英、貴族雅痞人士不可缺少的時尚單品。許多美國品牌,從Brooks Brothers、Ralph Lauren到Tommy Hilfiger,也將卡其褲視作品牌所提倡的美式休閒時尚中,不可或缺的單品。

雖然無論是Khaki或Chino,都與美式學院風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但這種舒適而實穿的休閒褲,也參與了許多不同的年輕、反社會的文化運動。如描寫美國「垮掉的一代」的半自傳小說《On the Road》,作家Jack Kerouac就穿上卡其褲登上封面。而大銀幕上,影星James Dean、Steve McQueen的卡其褲穿著,更賦予了卡其褲酷炫的形象。

時至今日,儘管人們對於卡其褲的喜好,也經歷了高低起伏。但從鄉間叢林、繁忙都市、時尚伸展台,甚至是受勳典禮上,還是能見到卡其褲的出現。並在設計師的詮釋下,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,以今年男裝表現為例,John Varvatos 2015春夏卡其大軍利用多層次穿搭製造粗獷豪邁感;Louis Vuitton 2015秋冬公路旅行點綴出荒漠風景,而Mihara Yasuhiro秋冬更加入破洞補釘,讓單純的卡其褲有新視野。

由此可知,卡其褲跳脫原本為了隱身於黃色大地的目的,延伸出各式各樣的顏色。材質除了棉布外,也有更加適合熱帶氣候的亞麻布版本提供選擇。因此,可別小看這種衣櫥中最為常見的單品,正如高腰褲、大墊肩的回潮,擁有比小黑洋裝、牛仔褲更深厚歷史的卡其褲,總有一天會再度成為時尚焦點。至於你穿上的究竟是Khaki還是Chino,就交由知識淵博的時尚史學者,來替你判讀吧!

本文字由 evoke 報導提供,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!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