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稱與不對稱間的平衡,是人類對美感永無止境的追尋,相對可透過軸線完美重疊的對稱,不對稱所營造出的自然張力,更令無數藝術家、建築師及設計師們著迷。德國包浩斯(Bauhaus)提倡者之一的Jan Tschichold,就把不對稱定義為功能設計表現節奏的方式,於1994年重生的德國製錶品牌朗格(A. Lange & Sohne),創辦人瓦爾特朗格(Walter Lange)及君特布呂萊恩(Gunter Blumlein)亦經由不對稱的偏心顯示設計,奠定了旗下經典Lange 1系列腕錶的核心美學。
在朗格重新出發之時,布呂萊恩即以「如欲與別不同,就必須另闢新徑」為品牌策略作結,此概念不但體現在機芯技術上,也同時應用在設計之上。在機芯工程師及產品設計師緊密合作下誕生的Lange 1,由大小各異的時分圈、秒針圈、動力儲存顯示及源於德累斯頓(Dresden)森帕歌劇院5分鐘數字鐘的大日曆顯示,在錶盤上毫不重疊地顯示資訊。這些看似互不相關、各自美麗的顯示窗,卻又在錶盤直徑與時分圈的排列間,默默遵循著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)畫作中常見1比1.618的黃金比例,各個顯示窗中心點連成的等腰3角形,更凸顯了這個不對稱偏心錶盤設計中的微妙平衡關係。